摘 要 鈣屑砂巖一般都致密,被認為是非儲集巖類。2012年2月,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四川盆地YB地區(qū)所鉆X7井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三段獲得高產工業(yè)氣流,薄片鑒定確認儲層巖性為鈣屑砂巖,由此點亮了鈣屑砂巖儲層油氣勘探的希望。為此,通過對YB地區(qū)高產氣井--X7井產層段巖石學特征、儲集空間特征、儲層物性特征、儲層電性特征、儲層地震響應特征分析,建立了YB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須三段鈣屑砂巖氣藏的成藏模式:鈣屑砂巖分布+有利的成巖作用(包括早期短期暴露溶蝕作用以及晚期有機酸溶蝕作用)+構造裂縫發(fā)育帶+合理斷層匹配。并結合沉積相、地震屬性分析和裂縫分布研究成果,對X7井附近須三段儲層進行了綜合預測。結果顯示:油氣富集區(qū)主要集中在鈣屑砂巖發(fā)育帶疊加構造裂縫發(fā)育帶。在此基礎上,提交了3口開發(fā)建議井井位。
關鍵詞 四川盆地 X7井 晚三疊世 鈣屑砂巖 儲集層 氣藏形成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鈣屑砂巖是指砂巖中的巖屑成分主要為碳酸鹽巖且該巖屑含量大于50%者[1-2]。此類巖石一般都致密,為非儲集巖類,此前并未引起重視。2012年2月,中國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四川盆地YB地區(qū)所鉆X7井在上三疊統(tǒng)須家河組第三段砂巖地層中(以下簡稱須三段,T3x3)獲得高產工業(yè)氣流,酸化壓裂后日產天然氣30.31×
筆者意在通過對X7井產層段鈣屑砂巖的巖石學特征、儲集空間特征、儲層物性特征、儲層電性特征、儲層地震響應特征的分析,弄清鈣屑砂巖氣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建立一直困擾科研工作者們的YB地區(qū)須三段鈣屑砂巖氣藏的成藏模式;并選擇針對性的地震預測技術手段進行預測,最終實現對YB地區(qū)須三段鈣屑砂巖儲層油氣富集區(qū)的綜合預測。
1 儲層特征
1.1巖石學特征
X7井油氣產層段(井深3 465~3
1.2儲集空間及物性特征
X7井須三段鈣屑砂巖儲層儲集空問以微構造裂縫以及溶蝕裂縫為主,局部發(fā)育次生粒間以及粒內溶孔,裂縫呈網狀,連通性較好。儲層原生孔隙極少,巖屑鏡下面孔率為1%~3%(圖1)。裂縫主要發(fā)育在粒屑顆粒間,局部裂縫切割了巖屑顆粒,裂縫寬度較大,反映裂縫主要為構造縫為主,同時伴有鈣質膠結物的溶蝕作用。
X7井須三段產層7段氣層測井平均孔隙度為4.67%,平均滲透率為0.14 mD,較之于川西豐谷地區(qū),YB地區(qū)須三段鈣屑砂巖儲層的孔隙條件略差,但滲透條件較好。表明YB地區(qū)X7井須三段儲層油氣儲集以及油氣運移通道主要以裂縫以及微裂縫為主,溶蝕孔隙對于油氣成藏處于相對次要地位。
1.3 電性特征
X7井須三段產層段砂體表現為很低的伽馬值(30API),測井電阻率遠遠高于上部砂體(800~1 000 Ω· m),反映砂體致密,并且含有較多的鈣質碎屑,低聲波時差55μs/ft(
1.4地震響應特征
通過合成地震記錄標定,確定X7井須三段鈣屑砂巖儲層為強振幅地震反射特征,砂體頂底分別對應強波峰或者強波谷;地震剖面上測試段砂體表現為“透鏡狀”反射特征,表明砂體為分流主河道砂體;X7井測試段東部
2成藏主控因素
2.1主河道鈣屑砂巖分布
鈣屑砂巖沉積物沉積顆粒粗、沉積巖屑含量高,屬于短距離快速搬運沉積。沉積物的磨圓度、分選性相對較差,同時鈣屑巖屑顆粒硬度大,在應力條件下易于形成一些微小裂縫,裂縫通常順著巖屑顆粒膠結物展布構成網狀,形成油氣運聚條件非常有利的裂縫系統(tǒng)[3]。如X7井中薄片溶蝕裂縫發(fā)育,并且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粒間溶孔、粒內溶孔發(fā)育。這些都與鈣屑砂巖的巖石學特征密不可分。
2.2有利的成巖作用
YB地區(qū)最有利的成巖作用為溶蝕作用以及晚成巖一構造變形階段的構造破裂及有機酸溶蝕作用。從須三段產層巖心分析結果看:晚期構造破裂以及有機酸溶蝕作用對產層油氣聚集具有決定性作用(圖4)[4]。
早期短期暴露溶蝕作用是指在砂巖沉積后,由于砂體處于短期的古地理高部位,短期內后期沉積物沒有覆蓋到沉積地層,或者沉積后存在小范圍的不整合面,導致大氣淡水以及地表滲流水對易于溶蝕的鈣屑砂巖地層進行溶蝕、滲透,在靠近地表地區(qū)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溶蝕縫洞系統(tǒng)(圖5)[5]。但早成巖階段形成的溶蝕縫洞規(guī)模有限,在中-晚期成巖階段容易被膠結、壓實、充填,對儲層孔隙建設的作用非常有限。
晚期有機酸溶蝕作用是指在須三段泥巖壓實過程中排出的有機酸對鈣屑砂巖中的碳酸鹽鹽巖膠結物以及碳酸鹽巖碎屑顆粒進行溶蝕,形成溶蝕裂縫及溶蝕孔隙(圖6)。
YB地區(qū)須三段屬于煤系地層,富含水生和陸生植物,埋藏后易產生腐殖酸,因而成巖早期砂體頂底部泥巖在成巖壓實進程中排出的弱酸性水對鈣屑砂巖中的石灰?guī)r巖屑進行溶蝕,形成一些溶蝕孔、洞、縫系統(tǒng);在深埋藏地層中,泥巖生烴過程中的有機酸(羧酸)對鈣屑及鈣質膠結物的溶解作用對次生孔隙的形成至關重要,配合構造變形期形成的微裂縫,形成的溶蝕縫洞有效地改善了儲層的儲集性能[6]。
2.3裂縫發(fā)育帶及小斷層匹配
根據微觀分析資料,鈣屑砂巖發(fā)育微裂縫,微裂縫對提高儲層的滲透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研究區(qū)鈣屑砂巖儲層經歷多期構造運動的影響,在區(qū)內形成多類型、多期次斷層,繼而形成一系列斷背斜、斷鼻等局部構造[7]。伴隨斷裂作用以及構造變形作用形成多種類型的伴生裂縫系統(tǒng),這些裂縫系統(tǒng)既是油氣儲集空間,也能作為油氣運移通道以及有機酸滲流溶蝕通道[8],如再匹配上小斷層那就是最有利的勘探開發(fā)目標(圖7)。
2.4氣藏模式
根據對YB地區(qū)須三段鈣屑砂巖儲層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研究認為:鈣屑砂巖分布帶是油氣成藏的基礎;有利的成巖作用是油氣成藏的重點構造裂縫發(fā)育帶以及合理斷層匹配是油氣高產的關鍵。建立的成藏模式為:油氣富集區(qū)=(鈣屑)砂巖+微裂縫+小斷層匹配+短期暴露面(圖8)。
3儲層預測
3.1鈣屑砂巖預測
鈣屑砂巖屬于短距離快速搬運沉積物,沉積物顆粒粗、巖屑含量高,通常沉積在水退層序頂部的分流河道中。因此鈣屑砂巖識別目標為:水退層序界面下的分流主河道砂體。
圖9是分流主河道地質模型正演結果與實際地震剖面對比圖。圖9中顯示分流主河道因該具有“高阻抗、透鏡狀、強反射”地震響應特征,與實際過井地震剖面特征一致。因此可以利用“高阻抗、強振幅、透鏡反射”預測分流主河道鈣屑砂巖分布。
利用振幅屬性、反演屬性、相分類屬性分別對鈣屑砂巖分流主河道的“強振幅、高阻抗、透鏡反射”異常分布進行預測(圖10),最終實現分流主河道分布綜合預測。
3.2 裂縫預測
3.2.1 區(qū)域應力場特征
YB構造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處龍門山前、米倉山前、大巴山前推覆褶皺帶交合處,具有三重構造應力擠壓背景。元陸7井附近地層屬于九龍山構造西南翼斜坡帶,其構造應力主要來源于龍門山南東向的水平構造擠壓應力以及大巴山縱向擠壓造成的膏鹽巖“上拱”應力(圖11、12)。
綜合分析認為:YB地區(qū)西北部構造成因主要為膏鹽巖上拱形成背斜上疊加的水平構造擠壓應力。
3.2.2裂縫演化特征
根據X7井附近須三段儲層的地層條件以及應力場條件,對須三段裂縫發(fā)育演化過程進行模擬。
應力條件:膏鹽巖上拱應力+南東向構造擠壓應力。地層條件:砂泥巖互層地層。
通過裂縫演化分析認識到(圖13):受膏鹽巖“上拱”影響,西區(qū)構造變形處砂巖常發(fā)育高角度構造縱張縫。受龍門山南動向應力擠壓,是砂巖間的薄層泥巖發(fā)生層間錯動,從而形成近水平層間滑脫縫。構造縫+層間縫=網狀裂縫是儲層重點目標。
3.2.3 網狀裂縫地震響應
通過不同類型裂縫網絡模型正演(圖14):網狀裂縫具有典型的雜亂反射特征,而近水平裂縫表現為穩(wěn)定強反射特征,高角度垂直縫沒有明顯地震響應。因此,利用“雜亂反射”屬性進行須三段裂縫預測。
3.2.4 裂縫預測
由于須三段儲層的重點勘探目標“網狀裂縫”通常具有“雜亂反射”地震響應特征,因此,可以利用多種反映地震子波橫向不穩(wěn)定性的地震屬性進行裂縫預測(圖15、16)。
3.3 儲層綜合評價
通過鈣屑砂巖沉積特征分析,確定鈣屑砂巖沉積在水退層序頂部的分流河道中,利用沉積相、地震屬性分析,實現鈣屑砂巖分布預測;通過區(qū)域應力場,局部應力、構造變形特征分析、裂縫成因演化分析,確定須三段層有利裂縫為網狀裂縫,具有“雜亂反射”特征,利用多種地震屬性實現裂縫預測;通過儲層上部地層存在的削截現象,實現了短期沉積暴露面分布預測。結合以上預測結果,實現YB地區(qū)須三段鈣屑砂巖儲層油氣富集區(qū)綜合預測。預測結果顯示油氣富集區(qū)主要集中在鈣屑砂巖發(fā)育帶疊加構造裂縫發(fā)育帶,在此基礎上分別在1號、2號、3號砂體提交了3口開發(fā)建議井井位(圖17)。
4 結論
研究認為,YB地區(qū)X7井須三段產層屬于鈣屑砂巖儲層,決定其是否規(guī)模成藏的主控因素是相對粗粒鈣屑砂巖的分布以及是否發(fā)育較大規(guī)模的儲層溶蝕孔隙演化作用;決定其是否能夠獲得高產的因素是是否發(fā)育網狀裂縫以及是否有合理的斷層匹配。而早期短期暴露作用由于暴露時間較短、尚無法確定儲層是否受到暴露溶蝕的影響,其對儲層成藏作用的影響尚待評估。
參考文獻
[1] 曾小英,張小青,鐘玉梅.川西凹陷中段須家河組四段鈣屑砂巖氣層的成因[J].沉積學報,2007,25(6):896-900.
[2] 鄭榮才,魏欽廉,高紅燦,等.川西坳陷中段須四段鈣屑砂巖儲層特征及有利區(qū)塊預測[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4(5):489-496.
[3] 林小兵,劉莉萍,魏力民.川西豐谷地區(qū)須四段鈣屑砂巖含氣儲層預測[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29(2):82-84.
[4] 黃思靜,武文慧,劉潔,等.大氣水在碎屑巖次生孔隙形成中的作用[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3,28(4):419-424.
[5] 吳朝容,段文桑,李全虎.FG地區(qū)鈣屑砂巖儲層預測[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1,8(4):483-486.
[6] 張世華.川西坳陷須三-須四段含油氣系統(tǒng)生排烴過程與主要成藏期關系[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3(3):252-255.
[7] 沈敏,秦華.YB須家河組須三段沉積厚度的控制因素[J].天然氣技術與經濟,2011,5(4):3-5.
[8] 董霞,鄭榮才,王炯,等.開江一梁平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長興組儲層巖石學特征[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0,29(1):67-78.
本文作者:馬如輝
作者單位: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德陽分院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轉賬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