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管施工技術在燃氣管線改造過程中的應用

摘 要

  由于燃氣管道埋地時間較長,受電、化學腐蝕嚴重,目前,有大量陳舊管線需要置換升壓。對舊有管線的改造與維護,傳統(tǒng)的管線替換方法是開挖地面取州日管埋入新管,再進行回填,這種方

  由于燃氣管道埋地時間較長,受電、化學腐蝕嚴重,目前,有大量陳舊管線需要置換升壓。對舊有管線的改造與維護,傳統(tǒng)的管線替換方法是開挖地面取州日管埋入新管,再進行回填,這種方式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因此,人們在維護與改造舊管線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穎的工法,主要是非開挖修復技術的應用,如內插法、內襯法、裂管法等。非開挖的施工技術具有不影響交通、不破壞環(huán)境、施工周期短、綜合施工成本相對較低、經(jīng)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碌著等優(yōu)點。
    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非開挖鋪設更換管道技術以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日益廣泛地被人們認識和接受。我國很多大中城市都已經(jīng)采用了此項技術,發(fā)揮了非開挖技術的獨特作用。
    現(xiàn)代非開挖鋪管技術目前已達到可控制鋪設方向及埋深的水平,鋪管長度越來越大,可繞過地下障礙,施工精度相當高。特別是在需要穿越高速公路、鐵路、建筑物、河流、鬧市區(qū)街道和保護區(qū)等情況下進行施工時,非開挖技術有著比開挖施工更明顯的優(yōu)越性。
    裂管法作為非開挖更換管道修復技術中的一種,是管線替換的一種新技術。裂管法施工不但解決了開挖的難題,同時還可以對原有管道進行擴容。它是一種高效率低成本的非開挖置換方式,同時還能提高管線的輸配能力。它適用于氣體置換、小區(qū)改造,輸干、支線擴容,舊管道日常維護和升壓改造等施工項目。
1 裂管施工的原理
    裂管施工的原理是:用一組裂管器將舊管道切開并擴徑后,帶入一根同徑或大一到二級的PE管,以達到修復舊管道或擴容的目的。如圖1所示:[1]
 

    裂管施工的過程包括破碎舊管線,然后擠壓碎片進入土壤形成孔道,同時安裝全新的管線。其整個系統(tǒng)主要由液壓動力源、液壓拉桿機、支撐架、相應數(shù)量的拉桿以及裂管器組成。
2 裂管施工技術的特點
    (1) 在原有的舊管道上施工,對周圍環(huán)境影響較小。
    (2) 施工方法簡單易行,速度快、造價低。
    (3) 裂管工藝可以替換的舊管包括:鋼管、鑄鐵管、瓦管、水泥管等,其管徑為DN100~DN400。
    (4) 替換后的新管直徑可大于原來的舊管,同時可保持或增加原管的設計能力。
    (5) 一次更換舊管道的長度不大于100m。
    (6) 不適用于彎管的更換。[2]
3 裂管施工的具體技術要求
3.1 考察施工現(xiàn)場與初始施工方案的制定
3.1.1排土量的影響
    如果舊管線埋深較淺或在不可壓密的地層中,可能會引起地表隆起。[2]可利用導向鉆機在裂管施工前,沿舊管線方向,在它上面鉆一個孔道,以容納多余的排土量,從而消除地表隆起的發(fā)生。
    在實際施工時,一般舊管埋深大于1米的時候或原回填土為人工方式的時候,一般可以不考慮裂管排土量的影響。
3.1.2工程地質要求
    施工前,必須先勘察穿越工程處的巖土丁程地質情況,確定各巖土層厚度、取樣深度、含水量、顆粒度、承載力標準值等數(shù)據(jù)、穿越地形和地質鉆探剖面圖。按照不同土質條件劃分裂管施工的難度系數(shù),難度系數(shù)從低到高依次為:回填土,可擠壓黏土,疏松鵝卵石,沙灘與流沙層,高密度黏土,沙石層。
3.1.3埋地管道的調查
    應對埋地管道的埋設位置、地上(下)主要構筑物(其它管道)、管道的材質、規(guī)格、輸送介質進行調查,并準確的定位管道的埋深、拐點、三通、閥門、凝水缸及其他管道附件的位置。(一般依據(jù)設計圖、運行圖、物探圖。)
    裂管法施工前必須對已停氣的待修管段進行全線現(xiàn)場勘察、全線物探,這主要是考慮到:
    (1) 裂管法在破開舊管道的同時要進行擴徑,這樣可能會引起相鄰管線的損壞;
    (2) 分支管的連接點處需進行開挖施工。根據(jù)物探結果方可進行裂管施工。
    通過上述資料的收集,制定施工方案。
3.2 開挖工作坑、舊管道清洗及裂管機設備安裝的要求
3.2.1工作坑的準備
    施工前,需要開挖設備工作坑和進管工作坑,分設在待修復管道的兩端。在確定工作坑位置及尺寸時主要要考慮下列影響因素:
    ① 對存在三通、閥門等附件的管線連接處必須暴露開挖;
    ② 管道走向發(fā)生變化處(一般大于10度)必須暴露開挖;
    ③ 根據(jù)設備能力及現(xiàn)場施工條件,確定一次施工長度(一次性裂管的長度一般控制在100m之內),然后進行分段開挖:
    ④ 工作坑的位置不應影響交通;
    ⑤ 工作坑的長度,要能滿足安放牽引機架、裝拆拉桿和裝卸裂管器的要求。
    進管工作坑的長度可以根據(jù)聚乙烯管的彎曲半徑R,敷設深度H,管徑dn計算出來。公式如下:[3]
    L=[H×(4R-H)]0.5
    式中:L——工作坑長度(m)
    H——敷設(管中距地面)深度(m)
    R——聚乙烯管許用彎曲半徑(m)R≥25dn。
    dn——管徑(m)——考慮到舊管必須伸出工作坑壁和熔接套筒安裝操作等因素,坑長應適當放長。
3.2.2內窺儀檢測與埋地管道的清理要求
   在開挖工作坑后,為實際確認管道水平和垂直的彎曲量、附件設備等的定位真實數(shù)據(jù),宜用內窺儀對管道進行內窺檢查(如果管道較直、起點和終點可相視和管內沉積物較少時,則可以不用使用內窺儀)。如果管道內部污垢較多,需先進行管道清洗:當管內沉積物較為疏松時(小于1cm),可選用機械清理;當管內沉積物較多(大于1cm)并結垢特別堅硬時,可選用高壓水清洗;當管內沉積物為粘稠油狀物時,應用化學清洗。
3.2.3液壓裂管機設備的安裝要求
    將非開挖擴管設備吊放在設備坑內,以舊管道中心和所在坑壁面為基準,安放平整,液壓動力站放置在設備坑外。在進行工作前,應檢查液壓油、柴油及機油油位。啟動液壓站后必須預熱液壓系統(tǒng)5min~30min(根據(jù)季節(jié)及環(huán)境溫度具體確定),液壓系統(tǒng)球閥必須置于無壓位置。
    裂管機施工時主要承受拉力,因此,在回拉PE管時機頭前應設置支撐穩(wěn)固裝置。如果槽壁土質松軟,需放置鋼質抵籠,并給抵籠打入地錨;如果槽壁土質堅硬,則可以直接將機頭抵于槽壁。支撐的穩(wěn)固是拉管的前提,影響拉管施工時對液壓功率的利用,嚴重時可導致拉管失敗。
3.3 切割刀具的角度設置
在施工過程中,割刀的角度設置應以不破壞周圍的構筑物、管道,不破壞管頂與管頂以上的回填土之間的力平衡為原則。目前,一般角度設定為“5點或7點”位置。如圖2所示。
 

3.4 PE管的保護
    在拉管的過程中,在起點,新管道被牽引進舊管的初期,由于受進管坑的長度限制,會出現(xiàn)新管道上部外壁與舊管端口相互磨擦的情況,這會給PE管材造成很嚴重的劃傷,因此在牽引前,一般使用氧氣/乙炔將進管坑內的舊管端口煨成弧狀,并且在舊管內壁與新管外壁之間填入膠皮等柔性材料,減少摩擦損害。
4 裂管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 在回拉管的過程中,在中段某處,拉管突然停止前進,通過升高液壓拉力仍舊無法前進。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舊管被重物壓住所引起的,需將被卡住的地點挖開,將重壓物起出,再繼續(xù)完成回拉管。
    (2) 在回拉管的過程中,在起點,裂管頭就被卡住,根據(jù)經(jīng)驗,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可能是舊管的回填土質的密實度過大所引起的??梢韵葘⒘压茴^取下,只用割刀將舊管從頭到尾割裂,在工作坑和進管坑內圍著舊管管頭各壘一道水壩,壩的上沿高過舊管的管頂高度,向舊管內注水,以沒了舊管管頂為宜。蓄水后保持一天,由于水的作用軟化了舊管周圍的土層,可以使得土對舊管的壓力大大減少,裂管所需的拉力將會大大降低。將舊管內的蓄水抽走后,再繼續(xù)完成回拉管。
    (3) 經(jīng)過物探檢測,如發(fā)現(xiàn)燃氣管線周圍近距離有其他管線,其垂直交叉距離小于1Ocm時,為避免裂管后土對相鄰管道的擠壓,此處應開挖作為工作坑,以減少土對其他相鄰管道的壓力影響。
5 工程實例
    北京市煤氣工程有限公司在2006年購置了某公司的800G裂管設備,并于近年來先后在老山小區(qū)技改工程、安德路北街中壓線、靜安里中壓線天然氣管網(wǎng)改造工程中采用了裂管法完成了舊管道非開挖替換施工。
    下面,以靜安里中壓線天然氣管網(wǎng)改造工程為實例,具體介紹一下裂管施工技術在燃氣管線改造丁程中的應用。
5.1 工程概況
    本工程起點為東北三環(huán)內環(huán)輔路現(xiàn)狀DN500中壓A天然氣管線,終點為靜安里中低壓調壓站,沿途無用戶支線且靜安里中低壓站具有連通線可以停氣改造。原管線為DN200無縫鋼管,采用原位裂管等徑換管。其中裂管管長為477m,管材為SDR11的de200PE管。
    本工程根據(jù)設計共設置工作坑8座,因管線運行多年,管線縱斷資料不齊全,如在施工中遇到特殊情況(拐點超過施工允許角度),需臨時增加工作坑位。
    工期預計26天(不含切接)。
5.2 裂管施工工藝流程
    裂管施工的工藝過程是在施工段管線設置一個設備坑和一個進管坑。將800G裂管機設備放置于設備坑內,首先將快裝桿從舊管道推向進管坑,在進管坑將導向桿卸下,更換相應規(guī)格尺寸的脹破裝置(主要是膨脹器與擴刀),與按照要求長度焊接好的PE管連接后,裂管機開始回拉,在破碎舊管道的同時,拉入新的PE管,完成管道的替換施工。
    施工工藝流程:
   收集資料、現(xiàn)場勘查、沿線物探、施工前準備工作→接通臨時線并對舊管線停氣置換→開挖工作坑→斷管后CCTV內窺儀檢測→舊管道清洗→裂管機設備安裝→PE管焊接→PE管道試壓→裂管施工→回填坑位→全線試壓→恢復路面→恢復供氣→竣工測繪
5.3 工作坑的布置及具體施工方案
    此次裂管施工分7段進行,所有折點、與其它管線垂直間距不夠安全距離處開挖工作坑。本工程共設置:
    3個設備坑:6號、7號、8號工作坑;
    4個進管坑:1號、3號、4號、5號工作坑;
    2個復合坑(即用作進管坑又用作設備坑):1-1號、2號工作坑。
但如在施工中遇到折點及折點位置與施工圖不符時,還將增加工作坑數(shù)量,具體情況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情況而定。施工示意圖如圖3所示。
 
    (1) 具體施工分段
    第一段:改造管線全長54.6m,1#工作坑至1-1#工作坑之間,1號工作坑作為進管坑,1-1號坑作為設備坑。
    第二段:改造管線全長19.7m,1-1#工作坑至2#工作坑之間,1-1號工作坑作為進管坑,2號坑西南向作為設備坑。
   第三段:改造管線全長97m,2#工作坑至6#工作坑之間,2號工作坑東北向作為進管坑,6號坑西南向作為設備坑。
   第四段:改造管線全長45m,3#工作坑至6#工作坑之間,3號工作坑東北向作為進管坑,6號坑作為設備坑。
   第五段:改造管線全長50m,3#工作坑至7#工作坑之間,3#工作坑東北向作為進管坑,7號坑作為設備坑。
   第六段:改造管線全長78.7m,4#工作坑至7#工作坑之間,4號工作坑東北向作為進管坑,7號坑作為設備坑。
   第七段,改造管線全長102m,4#工作坑至8#工作坑之間,4號工作坑東北向作為進管坑,8號坑作為設備坑。
   第八段:改造管線全長19.9m,5#工作坑至8#工作坑之間,5號工作坑東北向作為進管坑,8號坑作為設備坑。
    (2) 各工作坑的規(guī)格尺寸
各工作坑情況的明細表,如表1所示。
表1 各工作坑情況明細表
序號
工作坑編號
工作坑規(guī)格(長×寬)
備注
1
1#工作坑
11m×3m
 
2
1-1#工作坑
11m×3m
含拆除原DN300×DN200閘井
3
2#工作坑(西南向)
5m×2m
 
2#工作坑(東北向)
11m×3m
 
4
6#工作坑
5m×2m
 
5
3#工作坑
11m×3m
 
6
7#工作坑
5m×2m
 
7
4#工作坑
11m×3m
 
8
8#工作坑
7m×2m
 
9
5#工作坑
11m×3m
 
    新管線與新設備整體連接后進行整體嚴密性試驗。
5.4 裂管替換施工過程注意事項
    ① 當導向桿已經(jīng)到達進管坑口時,應停止連接快裝桿。
    ② 拆卸導向桿,連接鉸接桿、穿入定位檔套和脹破刀,將鉸接桿與快裝桿連接好。將磁性檔塊放入鉸接桿兩端的凹窩內。放入定位檔塊后用鋼絲罔固定,再用膠帶纏繞密封住,以防水和雜物進入。
    ③ 滾刀在進入舊管道管口時,應保證刀刃在5點或7點位置上。
   ④ 施工時,記錄推拉桿連接的數(shù)量,通過連接數(shù)量掌握推拉桿進入施工段的位置。
    ⑤ PE管在拉入拖動過程中,設備坑操作人員應隨時注意回拉壓力表顯示值,記錄最大壓力值的變化。兩端工作坑人員隨時保持聯(lián)系,如遇異常情況應暫停施工。
    ⑥ 現(xiàn)場操作過程要嚴格填寫施工紀錄。
6 結論
    靜安里中壓線天然氣管網(wǎng)改造丁程在施工中不存在擴徑問題,因此裂管過程相當順利,并且裂管速度加快了許多。該工程又一次充分顯示了采用裂管施工替換舊管道的優(yōu)越性。
    目前,我國有許多城市,每年都要大規(guī)模進行城市建設和地下基礎設施建設,急待鋪設、擴容、修復和更換大量地下公用管線。隨著城市主干道不斷的加寬、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的網(wǎng)絡化,以及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增強,傳統(tǒng)的開槽埋管已不適應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現(xiàn)代非開挖鋪管技術將逐步成為地下管線施工的主流。
    地下管網(wǎng)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非開挖施工的市場潛力,非開挖鋪設更換地下管線將是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非開挖技術必將在今后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董久樟等.裂管法更換舊管道在國內的首次成功應用.城市燃氣,2003:12
2 顏純文等.非開挖鋪設地下管線工程技術.2005:1
 
(本文作者:張園媛 北京市煤氣工程有限公司 1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