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濟陽坳陷中生界油氣藏發(fā)育,但至今尚未對中生界烴源巖的生烴演化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影響了對該區(qū)中生界油氣的勘探。對該區(qū)進行了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濟陽坳陷中生界下-中侏羅統(tǒng)坊子組主要為沼澤相的煤系烴源巖,總體評價為差-較好烴源巖,以生氣為主;下白堊統(tǒng)蒙陰組以湖相泥巖為主,有機質類型好,達到中等-好烴源巖的標準,應以生油為主;下白堊統(tǒng)西洼組和中-上侏羅統(tǒng)三臺組為差-非烴源巖。利用鏡質體反射率(Ro)數(shù)據(jù),結合構造演化史動態(tài)分析了中生界烴源巖在不同地質時期生烴演化過程。結論認為:研究區(qū)中生界有機質經歷過兩期成熟演化過程,濟陽坳陷次級凹陷的中生界烴源巖的二次生烴門限深度介于3000~3700m;主要生烴演化過程發(fā)生在新生代,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研究成果為該區(qū)中生界下一步勘探目標的選擇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濟陽坳陷;中生代;烴源巖;生烴演化;煤系;沉積體系;油氣藏形成條件;有機質類型
烴源巖是油氣成藏的物質基礎,我國中生界油氣資源豐富,是重要的油氣勘探目的層系。松遼盆地、準噶爾盆地、吐哈盆地均發(fā)現(xiàn)了以侏羅系為源巖的油氣田,此外海拉爾-塔木察格、遼河坳陷宋家洼陷、渤海海域等地區(qū)也已發(fā)現(xiàn)了源自中生界的油氣[1~4]。因此,把前古近系擺在重要戰(zhàn)略地位,精心研究前古近系的油氣資源潛力,是華北東部盆地21世紀油氣勘探的重要內容[5]。濟陽坳陷中生界烴源巖的研究程度、油氣的勘探程度均較低,加強對中生界烴源巖的基礎研究,有助于該區(qū)中生界油氣勘探的更大突破。
1 地質概況
濟陽坳陷位于渤海灣盆地東南部,是在前中生界穩(wěn)定地臺基礎上發(fā)育而成的一個中、新生代多旋回陸相斷陷盆地[6~8],受中生代印支、燕山多期構造活動的影響,濟陽坳陷中生界缺失三疊系,自下而上沉積了中-下侏羅統(tǒng)坊子組、中 上侏羅統(tǒng)三臺組、下白堊統(tǒng)蒙陰組、西洼組和上白堊統(tǒng)王氏組[9],其中上白堊統(tǒng)王氏組分布較局限,僅在林樊家地區(qū)的林4井鉆遇,圖1為沾化凹陷典型中生界綜合柱狀圖,缺失上白堊統(tǒng)王氏組。各組之間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侏羅系與白堊系之間為區(qū)域性角度不整合接觸。
據(jù)地震、測井和鉆井資料揭示,坊子組為淺湖-沼澤相沉積為主的含煤地層,兩分性明顯,下段為含煤地層夾砂巖,上段為含礫砂巖、砂巖夾泥巖,厚度一般為200~400m。三臺組為沖積-河流相沉積的淺灰色、紫紅色、雜色含礫砂巖、砂巖及泥巖,局部夾煌斑巖,頂部出現(xiàn)凝灰質砂巖及凝灰?guī)r,厚度一般為200~300m,最厚可超過500m。蒙陰組為淺湖至曲流河沉積的淺灰色、灰綠色粉砂巖及泥巖,偶夾含礫砂巖,上部出現(xiàn)凝灰?guī)r、凝灰質砂巖??煞譃閮啥?,構成下粗上細的正旋回,厚度一般為200m,最厚可超過600m。西洼組主要為安山巖、玄武巖夾紫紅色泥巖與灰、灰綠色凝灰?guī)r,表明這一時期火山活動已劇烈,厚度為50~280m。王氏組為一套以紅色為主的陸相碎屑沉積,下部為雜色礫巖,紫色砂質泥巖和頁巖互層,上部為紫色泥巖、灰色含膏泥巖夾砂質泥巖和棕色泥質粉砂巖。王氏組分布較局限,僅在林樊家地區(qū)的林4井鉆遇,厚度為391m。
2 烴源巖生烴條件的靜態(tài)分析
烴源巖的規(guī)模、生烴潛力及熱演化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其資源潛力[10~13]。因此,可以通過研究烴源巖的有機質豐度、類型及有機質的熱演化程度來評價中生界的含油氣前景。
2.1 有機質豐度
有機質豐度是評價烴源巖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關系到烴源巖是否具有形成工業(yè)性油氣聚集的潛力。分析測試結果表明,濟陽坳陷的蒙陰組與坊子組有機質豐度相對較高(表1)。

坊子組主要以沼澤相煤系地層為主,烴源巖包括含分散有機質的暗色泥巖和煤層,其中暗色泥巖可細分為泥巖和碳質泥巖,總體上坊子組泥巖為差-中等烴源巖,碳質泥巖為一套差-較好烴源巖,而坊子組煤總體評價為差-較好烴源巖,具有一定的生烴潛力。蒙陰組烴源巖為湖相暗色泥巖,所分析樣品僅來自沾化凹陷的樁西地區(qū),總體上達到中等一好烴源巖的標準[14]。三臺組泥巖綜合評價為差非烴源巖;西洼組所取樣品巖性為灰綠色泥巖,綜合評價為非烴源巖。
2.2 有機質類型
有機質類型是評價烴源巖質量的重要指標。從濟陽坳陷中生界烴源巖Tmax-HI關系圖可以看出(圖2),巖石樣品主要落在了混合型-腐殖型干酪根范圍內。其中坊子組的泥巖、碳質泥巖和煤的有機質類型均以偏腐殖混合腐殖型為主,蒙陰組巖石樣品有機質類型相對較好,樣品點主要落在偏腐泥混合-偏腐殖混合型范圍內,三臺組主要為腐殖型。
從顯微組分含量來看,中生界烴源巖的顯微組分主要以鏡質組為主,惰質組次之,殼質組+腐泥組較少,有機質類型主要以腐殖型為主,同時有部分為混合型。陸源有機質的殼質組分因富氫而被公認為是主要生烴組分,因而殼質組和腐泥組含量之和的大小決定了有機質的生油氣能力。此外,鏡質組中的富氫鏡質組也具有一定的生烴能力[15~17]。同一地區(qū)的不同層位、不同地區(qū)的相同層位中生界巖石樣品間顯微組分含量差異較大(表2)。這表明中生界在各個地區(qū)沉積環(huán)境具有較大差異性。此外,不同巖性烴源巖間顯微組分組成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如煤的鏡質組含量最高,一般大于60%,普遍高于泥巖,而泥巖的腐泥組+殼質組一般高于煤??傮w上,泥巖、碳質泥巖腐泥組+殼質組含量較高,因而具有較好的生油能力。
2.3 有機質的成熟度
有機質成熟度是評價烴源巖生烴量及資源前景的重要依據(jù)[18~20]。濟陽坳陷中生界烴源巖鏡質體反射率測試表明,中生界烴源巖中91%的樣品其有機質已經到達成熟演化階段,鏡質體反射率Ro值在0.5%~1.2%之間,部分樣品的Ro值已高達2.0%以上,已進入過成熟演化階段(圖3)。
3 烴源巖生烴演化過程的動態(tài)分析
3.1 現(xiàn)今有機質成熟度的分布特征
濟陽坳陷中生界烴源巖有機質的演化程度,無論是平面上還是縱向上都具有很強的不均衡性。從平面上看(圖4),不同地區(qū)有機質熱演化程度差異明顯,沾化凹陷有機質成熟度范圍分布較寬,Ro主要分布在0.45%~1.88%,部分樣品Ro在6.25%~6.55%,已經進入過成熟階段;車鎮(zhèn)凹陷大王莊地區(qū)成熟度低,Ro在0.62%~0.67%,剛進入成熟階段,個別樣品超過1.0%;東營、惠民凹陷則正處于大量生烴階段。從縱向上看,盡管總的趨勢是Ro在深部位要高于淺部位,但是有機的熱演化程度并非取決于現(xiàn)今的埋深,同一個Ro值,對于不同的鉆孔有著不同的埋深;截取同一埋深,對應不同的鉆孔也有不同的反射率,并且可溶有機質的轉化率氯仿瀝青“A”含量/TOC也是在同一深度具有不同的數(shù)值,而相同的氯仿瀝青“A”含量/TOC在不同深度均有分布(圖4)。

3.2 烴源巖生烴演化與構造-埋藏的時空匹配
現(xiàn)今濟陽坳陷中生界有機質演化程度在平面上和縱向上的非均衡性表明,新生界沉積前,不同地區(qū)中生界烴源巖的有機質演化程度并不一致。因此,中生界烴源巖在新生界沉積后再次活化所需的深度和成熟度也不相同。由于不同地區(qū)上覆地層、沉降抬升剝蝕演化史、地溫梯度以及受火成巖的影響程度的差異,不同地區(qū)中生界烴源巖的生烴演化過程并不完全相同。
沾化凹陷中生界與新生界有機質成熟度演化曲線相交于2900~3000m,其鏡質體反射率在0.6左右。這表明,在新生界沉積前,中生界自身的沉積和較高的地溫梯度[9、21~23]已使烴源巖中有機質的熱演化程度達到成熟階段。因而,通過新生代沉積進而使中生界烴源巖再次活化生烴所需的門限深度大于3000m,Ro>0.6%(圖5)。

類似地,東營凹陷中生界與新生界有機質成熟度演化曲線相交于3500m左右,Ro為0.7%左右,中生界烴源巖再次活化生烴所需的門限深度應低于3500m;惠民凹陷中生界與新生界有機質成熟度演化曲線相交于3700m左右,Ro為0.7%,中生界烴源巖再次活化生烴所需的門限深度應低于3700m。車鎮(zhèn)地區(qū)樣品有限,但從已有的樣品來看,其中生界烴源巖現(xiàn)今的熱演化程度不會太高。
結合濟陽坳陷構造演化史分析認為,中生界烴源巖應經歷過兩期成熟演化過程。由于中生代的高地表溫度、高地溫梯度和較大的沉積厚度(殘余厚度可達3000m),中生界烴源巖在中生代末期局部地區(qū)已經進入生烴門限,但面積局限。濟陽坳陷在新生代以來地溫梯度有所降低,中生界烴源巖再次生烴需要更大的沉積厚度。從坊子組烴源巖熱演化程度來看,大致在埋深2900~3000m,Ro為0.6%~0.7%便進入再次成熟演化階段,加之新生代的大幅度沉降,中生界烴源巖應該還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
4 結論
濟陽坳陷沉積了下-中侏羅統(tǒng)坊子組煤系烴源巖和下白堊統(tǒng)蒙陰組湖相烴源巖,其中坊子組泥巖為差-中等烴源巖,坊子組的碳質泥巖為中較好烴源巖,煤為中等-較好烴源巖,蒙陰組泥巖為中等-好烴源巖。濟陽中生界烴源巖經歷過兩期成熟演化過程,各次級凹陷中生界烴源巖的二次生烴門限為3000~3700m,新生界沉積之前,中生界烴源巖剛進入生烴演化階段,中生界烴源巖的主要生烴過程發(fā)生在新生代沉積之后,具有較大的油氣資源潛力。濟陽坳陷多個生烴凹陷在平面上并置,多套烴源巖層系在垂向上疊加,形成了具有“多源多灶多期成藏”的復雜油氣系統(tǒng),中生界油氣勘探具有良好前景。
參考文獻
[1] 秦建中.中國烴源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金強.有效烴源巖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1,8(1):1-4.
[3] 王建民,侯曉莉.鄂南地區(qū)中生界淺層油氣藏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7,27(10):53-55.
[4] 楊顯成,李文濤,陳麗,等.濟陽坳陷上古生界天然氣資源潛力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4):30-32.
[5] 王毓俊,田在藝.華北東部盆地油氣勘探潛力與發(fā)展方向[J].石油學報,2003,24(4):7-12.
[6] 王穎,趙錫奎,高博禹,等.濟陽坳陷構造演化特征[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2,29(2):181-187.
[7] 蘇向光,邱楠生,柳忠泉,等.濟陽坳陷惠民凹陷熱演化史分析[J].天然氣工業(yè),2006,26(10):15-17.
[8] 宗國洪,施央申,王秉海,等.濟陽盆地中生代構造特征與油氣[J].地質論評,1998,44(3):289-294.
[9] 吳智平,李偉,任擁軍,等.濟陽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與新生代盆地疊合關系探討[J].地質學報,2003,77(2):280-286.
[10] 田文廣,姜振學,龐雄奇,等.巖漿活動熱模擬及其對烴源巖熱演化作用模式研究[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5,27(1):12-16.
[11] 陳義才,蔣裕強,郭貴安,等.川中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香溪群烴源巖熱演化史模擬[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07,29(2):57-60.
[12] 胡見義,黃第藩.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1.
[13] TISSOT B,WELETE D H. Petroleum formation and occurrence:a new approach to oil and gas exploration[M]. New York:Springer-Verlag,1978.
[14] 曹忠祥,李劍,李增學,等.濟陽地區(qū)煤型氣氣源巖特征、資源預測及勘探目標評價[R].東營:中石化勝利油田有限公司,2004.
[15] 朱炎銘,崔新瑞,王猛,等.冀南地區(qū)巨1井石炭-二疊系生烴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06,26(11):21-23.
[16] 李兆影,邱楠生,李政.渤海灣盆地深層孔店組烴源巖評價[J].天然氣工業(yè),2006,26(10):18-20.
[17] 韓德馨,任德貽,王延斌,等.中國煤巖學[M].徐州: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1996.
[18] 郭貴安,陳義才,張代生,等.吐哈盆地侏羅系熱模擬生烴演化特征研究[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5,27(4):13-15.
[19] 孫金山,劉國宏,孫明安,等.庫車坳陷侏羅系煤系烴源巖評價[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3,25(6):1-4.
[20] 楊陽,王順玉,黃羚,等.川中-川南過渡帶須家河組烴源巖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6):27-30.
[21] 李萬勝.華北晚古生代煤層變質成因探討[J].中國煤田地質,1996,8(3):18-25.
[22] 王力,金強,林臘梅,等.柴達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優(yōu)質烴源巖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9,29(2):23-26.
[23] 楊緒充.濟陽坳陷中新生代古地溫分析[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12(3):23-33.
(本文作者:王永詩 孔祥星 李政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
贊 賞 分享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支付寶轉賬贊助
微信轉賬贊助

- 注解:本資料由會員及群友提供僅供閱讀交流學習,不得用于商業(yè)用途!